1.本项目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流企业生产标准,二流企业生产技术,三流企业生产产品。这里所谓的生产“标准”就是运用创意思维,创造性地开发出新的行业、新的产品。创意是什么?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大智大勇的同义;是导引递进升华的圣圈;是一种智能拓展;是一种文化底蕴;是一种闪光的震撼;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是宏观微照的定势,是点题造势的把握;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是智能产业神奇组合的经济魔方;是思想库、智囊团的能量释放;是深度情感与理性的思考与实践;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是创造性的系统工程;是投资未来、创造未来的过程。简而言之,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 创意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是对现有产业的机制、政策和运作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其缺乏创造性的批评。 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越界,寻找 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目前,美国创意研究的特点是:(1)重视教育,积极提高国民创意性;(2)拥有丰富的人才;(3)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支持文化艺术;(4)注重加大科技投入;(5)实行商业运作,按市场规律运营;(6)投资主体多样化;(7)政府充分利用其国际政治经济优势,支持文化商品占领国际市场;(8)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英国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出台的《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创意工业”(creativeindustries)的概念。(1)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独特之处在于由准官方组织来经营文化机构;(2)对文化创意产业采取一种分权式的管理方法;(3)文化新闻体育部作为政府机构,起着协调政府其它部门(准官方)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英国文化发展的作用,充分显示出文化发展中各方力量的介入和通力合作。 此外,日本、韩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都把文化创意产业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在法律、国家政策、运作管理等方面对创意产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扶持。 2000年,中国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范围从最初的几个国内著名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辐射到全国各大主要城市,文化创意行业涉及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但是多数的所谓创意仍然停留于低层次的模仿和复制,尤其在创意思维模式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1)将创意思维等同于纯粹美学理论的重现,重点论述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美学的历史、美学的基本问题、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和对象、审美活动的发生、审美形态概说、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审美经验的结构、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艺术的存在和创造、艺术批评等等。这种训练模式的不足是用美学替代创意思维,用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替代了形象思维。(2)将创意思维训练与造型艺术和实用美学的一些规律并列或机械地一一对应。这种训练模式的不足是使得学生思路在学科间跳跃,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把握,容易形成僵化的思维模式。(3)对创意思维的训练缺乏明确性,往往用“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来淡化思维训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用“灵感”、“顿悟”来概括创意思维的实现。(4)将创意思维训练等同于实用美学技能练习,不利于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美学现象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创意思维的全面发展。(5)文化背景相对保守,使得思想保守、不愿冒险、害怕失败,这种文化特征使得人们往往安于现状,不愿冒风险去改变现状。 2.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创意思维训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课,它是心理学与美学的交叉学课,是应用美学的一个分子 ,又涉及艺术美学,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1) 重视案例教学和实战相结合的能力培养, 加强在课外的多方位的知识吸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主张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市场中去用心观察;锻炼学生的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会做人。鼓励他们成为“杂家”,重在“研讨”。(2)任务引领。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进一步实现创意思维的训练。(3)结果驱动。关注的焦点放在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所获得的成果,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通过完成典型产品或服务,来获得本专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4)突出能力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落实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5)内容实用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发展性)。(6)教、学、做合一,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学为主、以教为辅、以做为目的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7)合作开发项目课程强调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要求,从而保证了学校教学目标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要求的一致性。(8)将过去分离的理论美学、实用美学和美学思维训练整合在一门课程中,实现知识点间的融会贯通。 基于创意思维训练的两个基点――文化底蕴和人才培养,本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1)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丰富。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1995年的《我们创造力的多样性》主题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并且强调“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的灵魂的发展”,甚至认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术语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实行创造性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新型普遍共识。以知识、文化与人力资源开发为主干的创造性发展战略,是人类不取诸外,返求自身的一种内源性而非外源性、可再生而且可以不断提升的新型发展战略。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外部世界的限制,推动着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创新与超越过程中迈向更高境界。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无疑是不竭动力和源泉。作为产业的文化创意必须依据经济和技术发展的现实境况,它已不再仅仅指个体设计师、艺术家灵感突发,天才辉耀的偶发机缘,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传播构成与产业发展形态及社会运作方式的全面创新。(2)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来自深厚的文化底蕴、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引入、想象力的开发和不懈的探索精神。随着“80后”、“90后”概念在传媒上的出现,一个 “崭新”的学生群体出现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他们有明确的生活追求,重视实际,但有时过于自私,缺乏天下为公的理想;喜欢张扬个性,刻意标新立异,但常常过于自负,甚至盲目乐观;单纯好奇,思维敏捷,更有创造力,但毅力不够,容易放弃;公德意识渐成,重视个人形象,但过于开放,传统文化底蕴不够,另一方面,他们的发展环境又是中国发展变化最为强烈的时期,快速发展的社会使他们无所适从。再者,他们父母的家庭离异率在以往教育对象中是最高的,这一切他们在性格和心理上有着许多不足甚至缺陷。 本项目的主题是“创意思维训练”,内涵为针对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维僵化、不愿冒险、害怕失败、缺乏毅力的心理、性格方面的不足,利用优势,整合教育、教学资源,通过领导能力、团队意识、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拓展、思维拓展、意义拓展的培养,达到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快乐,实现快活的人生、实现美好的人生、实现有意义的人生,推动团队有机成长的目标。 3.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介绍什么是创意,它与策划、制作、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明白为什么要有创意;掌握衡量一个成功的创意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通过实训使同学们切身感受创意的神奇功效和魅力,增强对创意思维训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阐释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过程,使教师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创造思维的策略,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以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能力;通过实训使同学们了解创意思维中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灵感与情感、量变与质变、理性与感性等思维现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3)通过学习和训练,要求对创意各原理加深理解,熟悉创意的六种经典方法。在创意训练中,能够灵活实施系列推动创意的手段,以不断提高创意的质量和品位。(4)通过理论与实训使同学们学会如何将有关工作程序进行综合,形成整体, 进而熟练掌握创意的作业流程,提高设计与创意活动的效率。(5)语言是我们人类交流思想和信息的工具,有了创意之后,我们就要试图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文案写作就是创意与信息传播互译的问题,而标题则是创意表现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文案的精华体现。通过教学使同学们理解如何使标题打动读者等文案创意中的基础性问题,通过实训掌握有关写好文案的基本技巧。(6)图形与图像均是跨文化、跨国界的视觉语言表现形式,同时它们也是一种信息的媒介、思想的载体。通过学习与训练,旨在让学生认知视觉形象在创意中特定的语言表现特征,并掌握画面创意的基本技巧,懂得如何进行字符创意的视觉表现等知识和技能。(7)清新明快的整体设计无疑会让消费者产生良好的感受,相反,杂乱无序的整体设计将使他们感到厌烦,更不利于信息的传达。通过介绍篇幅与版式设计的规律,探讨如何选择传播媒体,以及提高注目率等几个方面的问题。(8)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通过教学让同学们进一步对创意的综合性有直接感受,同时,对我国创意的现状和未来有宏观的认识,重点进行创意综合能力实训。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包括: (1)知识教学目标:①了解创意的基本规律与原理。②了解设计美学、三大构成等学科的原理。③选取生活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事物进行分析与解释。 (2)能力培养目标:①掌握信息收集、分析、综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②培养学生进行概念、文字、图形三者转化的基本能力。③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⑤知识积淀和美学思维训练。 本项目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包括: 随着全球化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我国创意产业以往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创意产业的趋势将向更多层面,立足国际平台,面向本土文化底薀诉求的方向发展,并综合电影、电视、戏剧、游戏、网络、文学等多种艺术语言表现,结合高科技、高水平制作技术,产生更加成熟的创意作品。在创意发想点和切入点方面,会更加关注人性和情感因素,以及薀藏在平常生活中的那些诙谐和幽默,这就要求在创意思维训练过程中,以包容的胸怀、聪慧的睿智、灵敏的视角、丰厚的底蕴去不断实践。具体表现为:(1)注重《创意思维训练》与其他相关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前后关联,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内容;(2)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和独特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3)吸纳和反映了本项目相关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4)强调了在经济全球化及全球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条件下,创意思维训练活动对国际市场的特点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将美学与文化积淀结合在一起;(5)分析探讨了新的时代背景下,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变化,为创意思维训练确定目标市场,制定创意思维训练活动的对策,将创意美学对象的主、客体结合在一起;(6)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参与。诸如:课堂讨论、课堂小作业、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等,以开拓思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4、参考文献。(可根据需要另行加页。)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第3版。 (2)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Robert E.Slavin著/姚梅玲译:《教育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6)维果茨基著、龚浩然等译:《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Barbara L.McCmbs:《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9) Linda Cambell等著:《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10)王莘:《逻辑思维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德波诺,《德波诺思维训练》,九洲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 (12) (英国)东尼·博赞、 (英国)巴利·博赞,《思维导图》,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13)(英)东尼·博赞 张鼎昆等译,《思维导图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14)梁良良、黄牧怡,《走进思维的新区(创意思维训练实用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5)宋冬英,创意产业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6年05期。 (16)诸大建、王红兵,构建创意城市——21世纪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期 (17)李向民、王萌、王晨,创意型企业产品特征及其生产决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7期。 (18)唐勇、徐玉红,创意产业、知识经济和创意城市[J],上海城市规划,2006年03期。 (19)吴昌南,世界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6年09期。 (20)吴俐萍,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1期。 (21)陈楚,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创意产业赢利模式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3期。 (22)陆霄虹,从消费偏好看精神产品需求的形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年08期。 (23)荣跃明,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J],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24)褚劲风,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04期。 (25)王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6)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7)刘蔚,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8)刘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大学周边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9)郑晓东,创意城市的路径选择[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30)谢智慧,创意商业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